当前位置: 科技评价>>成果介绍>> 详情页

红壤耕地次生障碍生态改良技术研究与应用(159)

  • 日期:2018-04-13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点击量:483
  • 【字体:
  •  打印
  • 分享   

 

 

红壤是我国南方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,约占国土面积的11.8%。红壤区水热资源季节性分布不均,雨热同期,生态脆弱,土壤有机质分解迅速,土壤结构板结,酸度高,保肥性能差;加之该区域一年多熟集约种植、忽视种养结合,致使养分贫瘠化严重、季节性干旱、水肥流失等问题突出,已成为农作物生长和粮食均衡增产的主要障碍因子,严重限制了红壤地区潜在生产能力的发挥。

 

 

 

 

木薯-农作物间作技术,增加土地利用率40.0%,提高N、P、K养分循环利用率分别为69.2%、69.0%、245.0%,降低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分别为33.3%和85.3%

 

 

 

2011年,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(以下简称红壤中心)开始组建,依托单位为江西省农业科学院。针对红壤耕地利用目前存在的养分供应失衡、水分蓄控力差、养分贫瘠化、养分损失和酸化严重等突出问题,红壤中心系统开展了红壤耕地次生障碍生态改良技术研究工作。经过七年的研究,1)阐明了红壤耕地养分和水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关键影响因子,发现施用有机肥可增加土壤碳、氮、磷库,提高水分和养分的保蓄能力;2)创建了红壤次生障碍生态改良关键技术,包括阻控水土流失的生物配置技术、水分和养分扩容的耕作改土技术、蓄水保肥的肥料高效施用技术;3)研发了红壤改良的物化产品,包括碳质红壤结构改良剂、改良型专用肥、作物专用缓控释肥、生物有机肥等,实现了产业化应用;4)集成了红壤次生障碍生态改良技术模式,包括红壤坡地蓄水控蚀模式、红壤旱地保肥保墒模式、红壤水田扩容减损模式等。

 

 

红壤中心研发的技术和产品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,近3年应用面积763.4万亩,新增生产各类红壤改良肥料113.7万吨,共产生经济效益10.2亿元,提升了红壤区域农业的产业化水平,生态、社会、经济效益显著。

 

 

主办单位: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技术支持:北京派得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
京ICP备13023196号-4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05
回到顶部